【摘要】:间充质干细胞( MSCs) 作为一种多功能细胞,具有良好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大量的研究表明以MSCs为基础的治疗策略可修复软骨缺损,抑制骨关节炎的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 MSCs) 作为一种多功能细胞,具有良好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大量的研究表明以MSCs为基础的治疗策略可修复软骨缺损,抑制骨关节炎的进展。
骨关节炎是一种年龄相关的退行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0%~17%,60岁以上约为50%,而75岁以上人群则高达80%。骨关节炎好发于负重关节及活动量较多的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等),过度使用这些关节,就会导致关节退化加重,进而发生骨关节炎。
1、关节局部的疼痛和压痛:早期为轻度或中度间断性隐痛,休息时好转,活动后加重;随病情进展可出现持续性疼痛,或导致活动受限;伴有关节肿胀时关节局部压痛尤为明显。
2、关节肿胀:早期为关节周围的局限性肿胀;随病情进展可有关节弥漫性肿胀、滑囊增厚 或伴关节积液;后期可在关节周围触及骨赘及骨肥大。
3、晨僵:患者可出现晨起时关节僵硬及黏着感,活动后可缓解。晨僵时间较短,一般数分钟至十几分钟,很少超过0.5h。
4、关节摩擦音:主要见于膝关节的骨关节炎,软骨破坏、关节表面粗糙,出现关节活动时骨摩擦音(感)、捻发感;或伴有关节局部疼痛。
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人体骨髓、脂肪、新生儿脐带和胎盘等组织中广泛存在,临床上常用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来对患者进行治疗。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能在特定条件下分化成软骨细胞,可以用于修复骨关节炎中损伤及退变的软骨,是早期骨关节炎针对性治疗的理想选择。
1、组织再生与修复: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能力,可以分化为软骨细胞、滑膜细胞等,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和再生。通过引导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特定的细胞类型,可以增加软骨细胞的数量,减缓关节软骨的退化。2、旁分泌: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参与组织修复的主要机制是通过旁分泌活性,产生多种具有各种特性的营养因子,减少组织损伤,增强组织修复,对抗炎症应激诱导的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的过早衰老,对退行性关节发挥保护作用。3、调节免疫反应: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和趋化因子的浓度。有研究发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证实了间充质干细胞对骨关节炎的软骨及滑膜具有保护作用,其与抑制炎症反应相关。4、归巢调节:间充质干细胞会优先聚集在组织损伤和炎症部位。在治疗骨关节炎时,间充质干细胞能靶向传递到受损的关节软骨,抑制免疫介导的软骨破坏,并通过软骨分化和内在残余修复的旁分泌刺激促进软骨修复。
临床实例: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关节炎疼痛减轻86%,残疾减轻89%
近期,学术专业期刊《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布了一项新的研究成果,I/II 期随机对照试验评了估单次或重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膝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 (OA)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该研究最终入组29名患者,随机分配到三个研究组。通过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MRI)的变化,对UC-MSCs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 (OA)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估。在试验期间没有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与关节内注射相关的最常见不良事件是急性滑膜炎。首次注射一周后,细胞治疗组比对照组更常发生轻度至中度症状性膝关节积液,但没有显着差异。疼痛是第二常见的不良反应,但组间未达到统计学差异。上述两种都是短暂的,休息或者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可治愈,无需住院或关节穿刺抽液术。该结果表明,膝关节内单次/重复注射UC-MSCs是安全可行的。研究人员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及时跟踪每组的症状演变,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的患者相比,只有MSC治疗的患者在疼痛和功能方面比基线有显著改善。12个月时,重复间充质干细胞给药(MSC-2组)的患者疼痛减轻86%,残疾减轻89%,而对照组分别为38%和50%。单次间充质干细胞给药(MSC-1组)在前9个月持续改善,在第12个月时达到与对照组相似的症状水平。综上,在这项I/II期试验中,重复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给药策略在治疗骨关节炎患者的长期疼痛方面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临床结果。骨关节炎被称为“不死的癌症”,不断增加的发病率以及有限的治疗手段是目前所面临的难题。干细胞疗法的出现为上述困局提供解题思路。关节腔内注射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显著减轻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同时其安全性也得到证实。各项临床研究表明MSCs治疗骨关节炎的巨大潜力,不过还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以及患者的长期随访结果,来进一步推动干细胞治疗骨关节炎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