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库地址:郑州市经五路26号省生殖健康科研院

干细胞知识/INSTITUTE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干细胞学院>干细胞知识

《健康报》| “生命火种”脐带血,为更多患者带去重生的希望

发布时间:2023-04-22 10:27:43 点击:1345 来源:

【摘要】:

4月19日,《健康报》刊登文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原副院长孙自敏教授,从临床医生的角度为大众介绍了脐带血研究的攻关过程和未来前景。


2018年7月,一个炎热的中午,在四川省南充市第四人民医院,一名女婴呱呱坠地,助产士麻利地剪断婴儿的脐带,用一个采血袋将残留在脐带和胎盘中的血液收集了起来。随后,这份“特殊的血液”被运往位于成都市的四川省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以下简称“四川脐血库”),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检测、制备环节后,被冻存在零下196摄氏度的深低温液氮罐中。

2023年3月10日上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以下简称“中国科技大附一院”)住院部11楼血液内科移植洁净病房的准备间里,四川脐血库工作人员熟练地将这份25毫升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放进温水里复苏,核对相关信息无误后交给门外的医生。此时,一名53岁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正静静地躺在移植病房里,等待着这份“救命血”。

在摸索中找准前进方向

提到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中国科技大附一院原副院长孙自敏教授打开了话匣子,对这种移植技术如数家珍。

“根据1975年至1990年我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长期生存率只有8.8%,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几乎为零。”孙自敏说,“当时‘效果不好’主要是因为对白血病的发病机制认知不够深入,并且治疗药物缺乏,治疗方法很少。”

那么,前进的方向在哪里呢?这时,孙自敏及其团队把目标转向了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

“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并离断后,残留在脐带和胎盘中的血液就是脐带血。”据孙自敏介绍,1988年,法国成功地完成世界第一例脐带血来源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为医疗界提供了相关疾病新的“解题方向”。1996年,孙自敏及其团队申报了安徽省“九五”科技攻关课题——《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孙自敏发现困难重重。

“比如,脐带血的来源问题。当初,申报课题的时候,我们认为医院有产科,可以采集脐带血。”后来,孙自敏意识到这种想法太简单了:一方面,造血干细胞移植必须进行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因此,只有采集的脐带血达到一定数量,才能选到合适的造血干细胞;另一方面,每一份脐带血都要经过病毒、细菌等一系列严格的检测,合格后还要冻存在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中,“对我们课题组来说,仅解决脐带血来源问题就需要建立一个‘库’,工作量非常大,困难也很多。”

攻关就是认识脐带血的过程

在中国科技大附一院,第一例接受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是一名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5岁小女孩。当时,患儿从大剂量化疗到脐带血输注的过程都很顺利,在接受移植后的第九天,小女孩的白细胞计数开始上升,然而,几天后,白细胞计数又下降了。

“当时,医院第一次开展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尚不清楚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身体恢复的规律。患儿移植后的第20天,白细胞计数仍然偏低。”据孙自敏回忆,“我们甚至做出了移植失败的预案。”

之后,孙自敏与完成世界首例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法国医生Gluckman取得联系,她建议孙自敏继续观察。

据悉,当时患儿的状态很不乐观,持续性发热,面部、双手及胸部红色皮疹,耳朵红得发紫。“那段时间,我们团队茶饭不思。”孙自敏说,团队一直坚持观察患儿状况,直到接受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第27天,患儿的中性粒细胞数大于500,表明此次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了。

课题的攻关,实际上就是认识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过程。

孙自敏说,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发现,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对HLA配型要求低,慢性GVHD(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低,复发率低,并且移植后可以诱导出很强的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接受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的总存活率并不低于其他类型移植,甚至在某些较高危、疾病进展期或移植前微小残留病阳性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显示出明显的生存优势。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治疗病种逐渐扩大。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国家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22年版)》,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现已用于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淋巴瘤及白血病等多种疾病的移植治疗。

“应该说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非常适合治疗儿童的相关疾病。”孙自敏说,在日本,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接受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人数已经占接受非血缘移植人数的一半以上。


脐带血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我们医院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采用清髓不含ATG的技术体系,植入率高达97%,在这20余年里已经成功救治数千名患者。”对于脐带血的未来应用,孙自敏充满信心。据悉,目前,许多国家都在发展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我国每年完成约700例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位居全球第二名,而孙自敏所在的中国科大附一院平均每年就承担了200多例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近些年,国内外加强了基础研究,脐带血在再生医学领域和免疫细胞治疗领域的应用研究越发大放异彩。

回顾这些年的研究,孙自敏深有感触:“早年间,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结果,同行专家们都认为有临床价值,但机制没有阐述清楚就不能科学地回答临床问题,以及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而现在我们有了充足的底气。”

对于未来,孙自敏认为,脐带血中还含有优质的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细胞及各种细胞因子等物质,可应用于微移植技术,结合化疗起到抗肿瘤等作用。“脐带血或将成为细胞治疗及免疫细胞治疗最好的来源。”孙自敏说。

“我们不仅要做好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工作,还需要做很多基础机制的研究工作,而这些都离不开国家医疗平台的推广和支持,离不开脐血库的支持。我们将持续不断地优化移植技术,提高疗效,扩展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适应证,让更多患者获益。”


图文转载自《健康报》略有删减

特约记者 喻文苏 通讯员 谢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