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库地址:郑州市经五路26号省生殖健康科研院

行业资讯/INDUSTRY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行业资讯

继秃顶之后,90后又成为中风高发人群,干细胞操作来一波——干细胞储存

发布时间:2019-10-30 10:44:12 点击:1337 来源:干细胞库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行业的更迭、生活节奏的加快、职场竞争的白热化,90后进入职场会更加艰难,也会面临更多的挑战,长时间不进步就可能面临淘汰,再加上供房、供车、独生子女对父母的供养等,90后的慢性压力要远远超过老一辈人。

90后,这个词语一直是“活力四射、年轻健康”的代名 词,然而近日却有一个“90后已成中风高发人群”的热门话题出现,很多权威媒体纷纷转载。


为何一个中老年人高发的疾病,如今却成为了85后、90后的高发疾病了呢?原因可能有2个:

一、过重的慢性压力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行业的更迭、生活节奏的加快、职场竞争的白热化,90后进入职场会更加艰难,也会面临更多的挑战,长时间不进步就可能面临淘汰,再加上供房、供车、独生子女对父母的供养等,90后的慢性压力要远远超过老一辈人。

而长期的心理压力可能造成失眠、情绪波动大、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血压升高等健康风险,从而为中风提供基础。

二、缓解压力的错误方式

90后缓解压力的方式与老一辈人完全不同,老一辈人缓解压力的方式通常都比较健康,例如旅行、逛街、唱歌、下棋、跳舞等,90后缓解压力的方式通常是玩手机、看小说、打游戏等,而这些缓解压力的方式都会衍生出一些对血管和血液循环非常不利的坏习惯,如熬夜、暴饮暴食等。

脑子里?脑子外?中风比秃头更可怕!

买一顶假发就可以解决秃头的问题,可是中风呢?

“中风”在目前医学上还没有出现行之有效的疗法,传统上都是物理康复,服用维脑路通或曲可芦丁等抗血栓药物治疗,同时通过饮食的干预配合治疗,但效果不佳,由于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措施。

脑中风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梗塞、脑血栓形成)两大类,以脑梗塞最为常见。

脑中风发病急,病死率高,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中风的死亡率也有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90后中风不是个例,中风将不再是“老年病”

22岁男性大学准毕业生,因为脑干出血致残而生活不能自理;

16岁的高中女生,因脑出血离开人世;

24岁IT从业男孩,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致残;

你知道吗?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200多万青年人(18-50岁)患缺血性卒中。近年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世界各国的青年人缺血性卒中发病率在近几十年来增加了约40%。

2019年3月,Lancet神经病学子刊发表的2016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一项分析显示,2016年,全球1370万人新发生中风,中国就占了40%,为551万人;全球550万人因中风死亡,中国占1/3,为179万人;全球中风所致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为1.164亿,中国占1/3(3862万)。

过往,大家普遍认为,中风是“老年病”,然而近年来中风越来越多地发生在中青年人群中,35岁以下人群发生中风占总数的9.77%,以缺血性中风为主,令人惋惜和担忧。

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利用干细胞技术实现对脑中风及后遗症的治疗,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干细胞家族的重要成员,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和多项分化潜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的培养条件下可以向神经元分化。

同时,MSCs缺乏MHC-Ⅱ分子,而脑又属于相对免疫豁免组织,有利于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在宿主脑内长期存活,因此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有望成为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良好细胞来源。

实验将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MCAO模型大鼠体内,观察到自移植后第七天起,移植组比对照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显著。

1.Longa评分

Longa评分结果显示,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6.72h后,移植组与对照组损伤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7、20、30d后,移植组评分分别为(2.38±0.72)(1.25±0.62)(0.55±0.18)分,对照组评分分别为(2.95±0.45)(2.10±0.52)(0.88±0.25)分。移植组评分均比相应时间点的对照组评分低。

2.转棒试验

在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第30天进行转棒实验,结果显示移植组大鼠在棒上的停留时间为(61.08±22.55)s,对照组为(36.33±18.82)s。两组相比,移植组停留时间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细胞移植后动物的运动功能改善明显。

3.Morris水迷宫实验

在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第30天起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连续实验4d,结果显示,移植组的逃避潜伏期分别为(50.8±7.38)(44.47±5.88)(45.1±6.07)(42.5±3.86)s,对照组的逃避潜伏期分别为(79.5±8.15)(70.7±3.66)(60.3±4.66)(70.1±6.55)s,在相同时间点两组进行比较,移植组逃避潜伏期比对照组均明显缩短。

研究发现,干细胞疗法确实能改善患者中枢神经功能的恢复,但是需要正确选择干细胞类型、选择合适的患者和合适的损伤。这些个别效果很好的患者让科学家重新燃起用干细胞帮助患者恢复瘫痪患者运动能力或中风后失语患者开口讲话的热情。

临床进展

2016年新华社报道斯坦福大学教授兼神经外科主任加里·斯坦伯格团队从379名病人中选取了平均年龄为61岁的18名患者参加临床试验患者都曾遭遇缺血性中风,致使大脑供血不足。在受损大脑的病灶部位注射间充质干细胞,结果显示试验人员多项运动机能指标在一个月内显著改善,且保持6个月至一年。

去年5月,新发表的一篇数据分析论文带来了好消息。通过检索 PubMed等数据库,对已发表的23项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中风(共涉及1279名患者)临床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接受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缺血性中风患者总体状况显著改善;与单独使用传统药物治疗相比,同时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患者拥有更好的效果。对于缺血性中风患者而言,间充质干细胞疗法是一种具有前景的治疗方案。

数据分析发现,与仅仅接受传统治疗相比,同时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传统治疗的患者表现出更显著的治疗效果,表现为NIH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显著下降,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肢体功能评分(FMA)以及功能独立性评定(FIM)分数增加。干细胞治疗缺血性中风十分具有前景,我们有理由相信,干细胞有望成为缺血性中风的有效疗法。